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朱厚照:一不留神当了皇帝朱厚照:一不留神当了皇帝(8)
疑二:《治世余闻》记述,编修王瓒当时奉命在大内司礼监教书,一日教完书出来,经过左顺门时看见有人被严实地裹在&ldo;红毡衫&rdo;(厚毛所织大氅之类)里,由两名太监押出。
不见其面,但从露出的两只小脚可辨出此系一妇人。
王瓒好奇,尾随而去,见妇人被送往浣衣局(明朝发落宫人之处,&ldo;凡宫人年老及罢退废者,发此局居住&rdo;{27}),浣衣局官员一见此女来到,&ldo;俱起立迎入,待之异常&rdo;,似乎她身份非同一般。
王瓒事后对几个同僚描述了上述情景,结果没几天,就传来&ldo;郑旺妖言案&rdo;开审的消息。
这宫女是谁,跟朱厚照生母传闻有何关系?被如此诡秘地送往浣衣局的宫女,有记载说名叫&ldo;黄女儿&rdo;,也有记载说名叫&ldo;王女儿&rdo;,可能因口口相传之故,黄王音近,所以记有不同。
总之不姓郑。
是否可以假设,郑旺所谓太子系其女郑金莲所生固然是胡说八道,但太子非张后所生,其生母另有其人却是一个真实而被掩盖起来的秘密?总之,明代作者普遍认为这个被裹得严严实实悄悄送往浣衣局的宫女,与几天后开审的&ldo;妖言案&rdo;之间,一定是有干系的。
这谜团,单在旁人心头挥之不去也罢,设若朱厚照自己心头如此,事情就严重了。
这正是这桩表面看来只是&ldo;皇家花边故事&rdo;值得细说之处。
正德一生,荒唐至极,性情举止乖戾不常,每令人匪夷所思。
史家论此,多以君道衡之,加以批判。
这固然是对的,然在我眼里,正德除去脑袋上戴着顶皇冠,也是一个由生到死、长着嘴来吃饭长着鼻孔来出气的人。
他的一生不要说做皇帝完全做砸了,单讲做人也做得极其失败,我们看得很分明,这个人内心有很多变态的地方,从人格上看基本不能算一个正常人。
因此,比他为君失道更根本的,是他为人是否病态的问题。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当意识到我们是在讨论一个病人而非一个皇帝,那么,他的成长史,他的隐私,他的内心秘密,就是一些最重要的方面。
同时,普遍用来衡量人是否幸福的那些参照物,对他也完全适用。
比如说,由父母身份的疑问而造成人自我肯定上的障碍以及对其社会角色确认的困难,在私生子身上普遍表现得很强烈,如果正德对真正的生母存有疑问,他实际上就处于一种相似的心理状态。
比如说,亲生母亲不明或者曾经明了却突然间失去这指归,一般会置人于对世界的冷漠,令他们的性格产生玩世不恭甚至反社会的倾向。
又比如说,缺乏母爱或自感没有母爱,有时让人的成长过程缩短,少年老成世故,有时刚好相反,这个过程会变得特别漫长而艰难。
在正德身上,体现出的是后者,神经质、自控性差、责任感缺失、沉溺于游戏意识、行为幼稚而不自知。
还有一点,一个心理严重受挫的人,其行事往往会以某种偏执的方式寻求自我补偿,越是郁郁寡欢越追求无度的欢愉,越是脆弱怯懦愈急于营造及表现一种刚强勇敢的表象,如此等等,一俟条件具备,此等心理能量便会如汪洋溃堤般轰然涌出,一发不可收‐‐‐在继位当了皇帝的正德身上,这很典型。
有趣的是,正德生在明代宫廷史上一个看上去最幸福的家庭里。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至少在公开的意义上,他父亲弘治皇帝生活中没有其他女人,&ldo;上平生别无幸与,后张氏相得甚欢&rdo;{28}。
这在古来动辄三宫六院、三千宠爱的皇帝中间,近乎奇闻。
好几次,臣子们做出忧国状,以传宗接代为由,上书要求弘治选妃,弘治居然概不领情。
弘治元年,一个太监就跪求皇帝,&ldo;选女子于宫中&rdo;,&ldo;以待上服阙&rdo;。
弘治二年七月,礼科右给事韩鼎者呈上奏章,搬出典故说,古代天子一娶就是十二个女人,&ldo;以广储嗣&rdo;,这可是国家大事啊,皇上您千万别耽误了自己!
弘治三年,又有人出言相劝,敦请弘治&ldo;博选良家女&rdo;,这回是宗室荆王。
弘治四年,人们仍然喋喋不休,一个叫丁谳的无足轻重的家伙(吏部听选监生)恳切上疏,热盼皇上选妃设嫔……年年如此,活现了&ldo;皇帝不急太监急&rdo;那句话。
大抵,他们清楚这拍的是最万无一失的马屁,好色之心人皆有之,更不必说皇帝了‐‐‐历史上有几个皇帝是不好色的呢?然而这回情形偏偏例外了,弘治不为所动,每年有人为此动本,他总是温旨推辞。
古人讲&ldo;从一而终&rdo;,那是给女人讲的。
一个男人,而且是有法定权利拥有众多女人的皇帝,居然做到了从一而终,难怪有人要惊呼:&ldo;上自青宫{29}婚后,未几登大位。
无论鱼贯承恩,即寻常三宫亦不曾备,以至于上仙。
真千古所无之事!
&rdo;{30}其他当皇帝的,所御女子有鱼贯而入之势,弘治倒好,一直到死为止连最起码的三宫也不搞,可以而坚决不,让任何男人看,确乎是千古所无之事。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照今人的观念,想必弘治特别特别爱张后,否则绝难至此。
所以,有位弘治的传记作者就说:&ldo;他俩的爱情很专一,与民间夫妻相似。
&rdo;{31}提到了&ldo;爱情&rdo;这样的高度,且评为&ldo;专一&rdo;‐‐‐再说下去,不会引出一个举案齐眉式的佳话吧?问题是,如果弘治夫妇果真两情融洽、恩爱无比,如此幸福家庭,却造就出朱厚照那样一个有畸态人格的后代,儿童心理学的原理岂不只能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