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不过,朱元璋对南京并非情有独钟,不代表他会选择北京。
在南京以外的数种考虑中,北京不在其内。
朱元璋以光复汉族文明的英雄自居,他身上有着浓厚的民族主义气息,这在当年他以徐达为统帅发军北伐发布的文告中表露无遗:&ldo;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雪中国之耻。
&rdo;{125}朱元璋提的这些口号,连清末革命党人也还在用。
他是以中国被元蒙统治为耻辱的,而元大都则正是这样一个象征,所以在灭元之后,他特意将大都改名&ldo;北平&rdo;,取其&ldo;平定北虏&rdo;之意(无独有偶,清亡后,国民政府亦将北京改名&ldo;北平&rdo;)。
基于这样的思想根源,朱元璋断不肯将他的汉族政权中心设于曾经的耻辱之地。
同时,他在南京、开封、洛阳、长安之间斟酌,亦是沿怎样才能更好地继承&ldo;中华之统&rdo;这一思路来做定夺。
考虑开封,纯粹因为它是明以前最后一个汉族政权的所在地(南宋的临安属于沦陷之后的偏安之地,不算数),但从地理形势和位置考虑,实在不佳,故而放弃。
洛阳、长安,则是千年来&ldo;中国&rdo;最正统的建都之选,朱元璋很想延续这样的历史,但也因种种原因而放弃。
伪君子朱棣伪君子朱棣(36)
最后定于南京,可以说是朱元璋既坚持恢复&ldo;中华&rdo;、又&ldo;与时俱进&rdo;通盘考虑的结果。
除了地理与&ldo;王气&rdo;这方面的考量(对此,刘基、陶安、叶兑、冯国用等许多人,早就做过各种论证,说金陵虎踞龙蟠,兼有长江天堑,相当得天独厚),金陵自三国时代以来,也有多次做国都的历史,而且除了曾被蒙古人统治,大部分时间没有沦于异族之手,&ldo;中华&rdo;文明传统保存得比较好一些。
至于&ldo;与时俱进&rdo;,实际自唐代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乃至文化重心,都已南移,从黄河流域移至长江流域,商周秦汉之际北方的发达与繁盛,已然不再,南方,尤以长江三角洲地带为中心,渐成中国财赋之区和主要物产地,所谓&ldo;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集散地】&rdo;{126}。
如抱着旧理不放,仍将国都建于长安、洛阳,固然颇能体现&ldo;中华&rdo;光荣传统,但以古代交通之不便,空耗物力与民力的问题将是严重的。
所以,明定都南京,是顺应历史变迁之举,有其必然性。
此后,从明、清、民国至当代,国都之选始终在北京、南京两地之间,客观地说明了南京所具有的这层意义。
此外,还有一点。
定都南京,直接反映了朱元璋立国、治国的基本理念。
朱元璋虽很愿意以民族复兴英雄自居,却并非一个头脑狂热者,更非好战黩武之徒。
他的思想,混合了汉族中心主义的自大与闭疆自守这两种因素,而有趣的是,这两种因素把他推向一个结论:中国‐‐‐此时&ldo;中国&rdo;的含义基本是指传统上的汉族国家‐‐‐应该做的,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好日子。
汉族中国的扩张,在汉唐两代达到顶峰,此后不仅丧失了这能力,似尤缺乏这样的兴趣。
宋代版图是历来统一的中国最小的,也许因无力扩张。
但朱元璋终于凭借武力击退了不可一世的蒙古人,依势而论,他本极有资格以政治军事强人的姿态,做一番开拓疆土的美梦,但是他却选择了偃武修文。
{127}他郑重地在亲自颁布的《祖训》里申明他的考虑,并要求子孙后代遵行不悖。
他是这样阐述其理由的:
四方诸夷【野蛮人】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边缘、局促而可怜】,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其地穷瘠】,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其人文落后】。
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
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
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
但胡戎【指包括蒙古在内的北部&ldo;蛮族&rdo;,对&ldo;中国&rdo;历来的威胁几乎全来自这里】与中国边境密迩【迩,近也】,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防备】之。
{128}
品味这些话,真是好玩至极‐‐‐既骄傲自大又相当谨慎保守,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又不免对他们担惊受怕。
打个比方,就像被一群既穷而又爱撒野的邻居所包围的富人,心里很不屑,也很不安。
把这些话通俗地翻译一下无非是:
这一带唯独咱们生活富足,家里什么都不缺,我们不需要去抢别人的东西,倒是四邻肯定对我们很眼红。
他们如果来偷来抢,是他们自讨苦吃,因为我们有钱又有势,倒霉的必是他们;但倘若我们以富足之家,去跟这些穷鬼一般见识,惹是生非,也极不明智,属于自寻烦恼。
所以,家人必须牢记:关起门,悄悄过自己的好日子,不许生事,不许仗势欺人;但过好日子的同时,也不要掉以轻心,特别对北边姓&ldo;胡&rdo;的那家人,更应提高警惕。
这家人诚非&ldo;善茬&rdo;,多少次打上门来,将来恐怕也积习难改,咱们得学些武艺,用于防身。
由这思想,朱元璋形成了他的基本战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低调面世,不搞扩张主义,对周围&ldo;四夷&rdo;奉行和平外交路线,即便是心腹之患的北部边境,也以防御为本。
他下了死命令,列出一系列&ldo;不征之国&rdo;,从东北的朝鲜、日本直到东南亚和印度半岛凡十五国,都在其列,独将当时横亘整个北方、西北方的&ldo;鞑虏&rdo;排除在外‐‐‐但这也是以防万一敌人来犯,吾仍保留迎头痛击之权利,而非主动与之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