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老谢就这样走了,清贫、洁白、朴素,没有留下任何污垢。
人生在世,五十三年,他匆匆来了,又匆匆走了,他要做的事情远没有做完,他能使的力气都全部使出来了,直到那奔向校园的自行车踏板的最后一次踏动!
……
人寿几何?谁也不能预料。
有的人于国无益却活得太久了,有的人于民有用却死得太早了,不但什么都未及准备,而且这个世界还欠了他太多的债,直到他死后,活着的人才意识到许许多多对不起他的地方,需要补偿,需要为他做点儿什么,&ldo;争&rdo;点儿什么,却又太晚了!
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周明牂光临他最心爱的学生的寒舍,望着谢以铨栖身二十多年的、寒伧而又拥挤的斗室和他留下的孤女寡妻,老教授潸然泪下,感叹唏嘘。
以铨,他工作得那么出色,却生活得这样艰难!周教授找不到适当的语言安慰死者的妻子,只能问问他:有什么困难和要求?
谢以铨的遗孀涕泪横流。
她的顶梁柱倒了,丈夫把家里的重担都交给她了,她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有多难走!这房子该修,两个女儿要吃饭,要上学……,这都是横在她面前的难关。
但是,更使她动心的是丈夫,为了让丈夫走得更安然,她提出:&ldo;老谢的副研究员职称问题……&rdo;
这一条,像一块巨石砸在周教授的心上!
这也正是他最关心的问题,作为一位老教授,他当然明白职称意味着什么,那是一名知识分子的学术水平、成就高低、贡献大小的标志,是国家权衡人才的尺度。
知识分子可以不在乎薪水的多寡、职务的升降,但是,他们十分爱惜自己的名誉,他们需要得到国家和社会对于自己的知识才学的尊重。
谢以铨在科研上有重大成果,学术上有诸多的著作,并且协助周教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研究生。
他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主持人和参加者,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的编委,是农大许多届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成员。
他教的学生获得了博士、硕士学位,而他自己仍然是一名讲师!一九八二年评定职称时,他曾申请提升为副研究员,并经教研组、昆虫专业和植保系职称评审委员会讨论通过,上报学校。
学校同意上报,但因为考虑到副研究员属于科研系列而不属于教育系列,尚需&ldo;打通上报渠道&rdo;。
未几,全国职称评审工作冻结,而&ldo;渠道&rdo;还未&ldo;打通&rdo;,谢以铨的申报材料走至中途而鲠住,没有结果。
他当然还是一如既往的工作,但同代人甚至后来者已评上了副教授,他仍以讲师的身份和教授、副教授一起带博士生。
四年之后,职称评审工作再度进行,把他和&ldo;小字辈&rdo;们列在一起评了,旁观者认为这次谢以铨当之无愧、万无一失了。
可是,结果却使他再次落空。
究其原因,自然是有些说法的,这次有这次的标准,逐项审核,对谢以铨很不利。
比如:两次重大科研成果,是周教授带头搞的;大部头的著作和许多篇学术论文,是周教授领衔主笔;带研究生,是周教授挂帅……而且谢以铨的主要工作是科研,教学学时自然也就比不上别人多,等等。
这使周教授叫苦不迭,而又有口难辩!三十一年,他和谢以铨并肩战斗,情同父子,从来也没有分过你我。
谢以铨是他的学生,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当然不会跟他争名次,何况没有周教授牵头,许多项目不能上,著作和论文难以发表,周教授本是甘愿以自己这块&ldo;牌子&rdo;充当为以铨劈山开路的板斧,却不料成了他的拦路石!谢以铨的名字常常排在后面,充当&ldo;老二&rdo;甚至&ldo;老三&rdo;,&ldo;论功行赏&rdo;的时候就有差别了,始料不及!天知他知谢以铨这个在名次上甘居人后的实干家是怎么工作的,周教授出于对他的绝对信任,常常放手地让他去主持科研、教学和著作,而且年事已高的老师最终总要把这项事业交给学生,谢以铨正是最理想的接班人!但是,这些话要讲得清楚却很难。
尽管周教授和其他教授在职称申报材料的&ldo;专家鉴定意见&rdo;一栏里一一列数了谢以铨的学术成就并给予高度评价,恳切陈辞:&ldo;谢以铨同志早已具备副研究员的学术水平,建议提升他为副研究员,并援教师例作为上届提职工作遗留的问题计算开始提职年份&rdo;,但这一诚挚的愿望却最终仍然没有实现!
现在,死者的妻子代他向恩师提出了这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周教授万感交集,却无言以对。
死者的妻子却并不了解此时周教授的心情,她试探地问:&ldo;听说这次已经通过他为副研究员了?那……希望能从八三年算起!&rdo;
周教授不敢看她那哀伤而又怀有希冀的眼神。
看来,她什么都不知道,还想&ldo;从八三年算起&rdo;呢?八七年都没有他!但是,他能说吗?老教授的嘴嗫嚅半天,还是难以启齿,他不忍再刺激这个已经遭了横祸的女人!
周教授默默地告辞了,把万语千言都和泪吞下了。
年龄相差将近三十岁的两代植保专家在崎岖的事业之路上不期然地分手了,谢以铨没有跟着老师走完漫长的征途。
他们在事业上的亲密合作,是在桂林柑桔研究所结束的。
那里,绿叶披纷、硕果累累的柑桔记载着他们的建树,也象征着他们的品格。
这令人想起郭沫若的名剧《屈原》中三闾大夫以《桔颂》向他的学和玫知己婵娟献祭的感人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