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装上台,不能着行头,名为&ldo;说白清唱&rdo;。
因而戏班近七个月不能演出,经济受到极大的损失。
当时戏班的行规是日薪制,戏班又有大班、小班之分,遇到&ldo;国丧&rdo;小班经济无着,只好解
散,大班只能发半薪,而梅巧玲对&ldo;四喜班&rdo;的同仁一律发全薪,自己没钱就向汇票庄借(当时尚无银行建立,汇票庄经营汇兑及存借款业务),并得到名旦时小福支援。
时因管理着&ldo;春和
班&rdo;,自己也很困难,但不忍让梅巧玲为难,也不忍让众多的同业挨饿受冻以至失业,他先借给他一笔数目相当大的银子,进而卖掉自己的房子,挽救了&ldo;四喜班&rdo;的危机。
梅巧玲除
了给&ldo;四喜班&rdo;同业人员全面照顾以外,对个别有困难的同业,还以&ldo;特殊&rdo;的方式予以照顾。
见到衣不御寒或鞋不保暖的同业,就暗中将一个钱包放在他们的衣袋里,像这样照顾贫苦的
同行,在文字记载和口头传说中,有关他助人为乐的事例,不胜枚举。
所以当时有&ldo;义伶梅巧玲&rdo;之称。
他这样待人,而同业里有的人,却不这样待他,常常闹脾气,请假不上场。
由于场
面(即伴奏人员)经常告假,迫使他让长子学习场面,并经常告诫他说:&ldo;不管是当演员或是场面,都要讲究戏德。
&rdo; 梅巧玲掌管&ldo;四喜班&rdo;时代,戏班规矩青衣、花旦是不许兼演的
,界限划分极为严格。
而他则不怕讥讽打破了这种偏狭的规定。
他上演的一些昆曲和皮黄剧目,均极受观众欢迎。
尤其是《雁门关》和《四郎探母》中的萧太后,从雍容华贵的扮相,到细
致入微的做派,都是一时无双的。
故梅巧玲有&ldo;活萧太后&rdo;之称。
梅巧玲自幼学戏,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文化教育,但他不甘心于做一个只知唱戏的演员。
在学戏、演戏的空闲时间,
勤学善问,刻苦自修,终于成为一位既能演戏,又善隶书,更能鉴别金石、古玩的艺术家,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光绪八年(1882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梅巧玲逝世于北京,终年四十岁。
梅兰芳虽没有见过祖父梅巧玲,但祖父的遗风和品德,却都继承下来了。
梨园世家&iddot;学艺登台贤德的祖母
咸丰十年(1860年)梅巧玲与著名小生陈全雀(原名陈金爵)之
女陈氏(封建社会里妇女只有乳名,没有名字,遇事时一般尊称为梅母陈太夫人)结婚。
陈氏是位心地善良、善于治家的人。
婚后生有二子二女,长子梅雨田,次子梅竹芬,长女嫁给了为人
仗义、有古侠士之称的旦角演员秦稚芬。
除唱戏外,他还精通书法,对历史也有研究。
次女的丈夫是武生演员王怀卿(又名王十八,旦角演员王蕙芳之父)。
陈氏是梅家最长寿的一位,以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