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在阳明心学体系中,&ldo;心即理&rdo;、&ldo;知行合一&rdo;、&ldo;致良知&rdo;是三个最为重要的论题。
他的&ldo;心即理&rdo;直承陆九渊。
这一思想很明显地体现了王的一个论断:&ldo;心外无物&rdo;。
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
&ldo;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rdo;
第二个&ldo;致良知&rdo;。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ldo;未发之中&rdo;,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ldo;已发&rdo;,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做善,把善当做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地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
靠实践,靠自省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
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
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王阳明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是:&ldo;知行合一。
&rdo;这是他最为人推崇的一个主张,也是他成为一代大家的&ldo;成名之作&rdo;,正是由于此说,他才得以与朱熹等人彻底&ldo;划清界限&rdo;,与陆九渊一道,负手傲立于儒家另一顶峰,让后人&ldo;传唱&rdo;至今。
儒家之学到宋代时,&ldo;二程&rdo;已是绝对权威,而按此脉络发展起来形成的&ldo;程朱&rdo;之学,也已隐然成儒家正统学说,至于其所主张的&ldo;知而后行&rdo;,自然也被&ldo;沉默的大多数&rdo;所接受,成为哲学之&ldo;主流&rdo;,而王阳明以其无匹才华,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谬误:&ldo;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rdo;;&ldo;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之险夷者邪&rdo;‐‐由此可见,王之知行合一时是极重视实践精神的,是讲求一种&ldo;理论与实践&rdo;的统一的,所以后世之人,因其乃唯心主义大家而断言他之论断与&ldo;理论联系实际&rdo;、&ldo;理论实践相结合&rdo;是毫不沾边的,实乃武断。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好比孝顺父母,心中有这个意念还不能算做孝,必须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并且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奉养得宜,让父母舒适满意,这就是实践。
表面上看这个实践好像是在对客观的父母进行作用,其实是对自己的本心进行作用,万物皆在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