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在美国,将近一半的职业可以归人信息产业类。
在我们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谁也摆脱不了沉陷其
中的后果。
而且,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学会如何把麦迪逊大街的经验教训应用到自已的生活中去,无论在 里,
不是在办公室里。
媒体爆炸
我们的信息流失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为传播需要而发明的媒体数量太多。
电视分商业,有线和付费电视。
电台分中波和调频。
报纸分晨报、晚报、日报、平日版和周日版。
杂志分通俗类、高雅类、癖好类、商业类,行业类等等。
当然,公共交通工具也分为公共汽车、卡车、有轨电车、地铁和出租车。
一句话,现在只要是能移动
和东西都带着“广告主的信息”
。
就连人身体也成了“ 迪达斯 (Adidas )、古奇 (Gucci )、普奇 (Pucci )、和和范特比尔特 (Gloria
Vanderbilt )”
等品牌的活动广告牌了。
再以广告为例,第二 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美国人均广告消费大约为每年25 美元。
如今则是当年
的八倍。
(尽管这一增长通货膨胀的因素,但其数量同时也大大增加了。
)
你对你购买的产品同样也有八倍的了解吗?你也许接触到更多的广告,但你的大脑接受能力却和过去
… Page 15…
一样。
外来事物接受量有个上限,即使在当年25 美元的水平上,广告早已超出了人们的接受能力。
你脖子
上那个容量只有四分之一夸脱的容器只能容纳这些了。
如今美国消费者的人均广告额是200 美元,他们人均每年接触到的广告量已经是加拿大人的两倍,英
国的四倍,法国的五倍。
当然没有一个人怀疑广告主的财力,但确实有人 对消费在全盘授受广告的能力提出了疑问。
日复一日,成千上万的广告信息争着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抢占一席之地。
不肖说,人们的头脑成了战
场,就在这方圆仅六英寸的大脑灰质层里打响了广告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