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又,原《中央日报》主笔程沧波说:&ldo;论到五四时代的人物,陈独秀、胡适之与傅孟真,见解智慧,陈、傅都超过了胡,可是胡对他们有相当的化导作用,这因在当时,胡的基本西洋学识比他们两人深入,孟真对胡,生平执礼甚恭。
但他们不是师弟,世间所说傅是胡的大弟子,这是错误的,如果论思想见解,若说傅是弟子,那是青出于蓝了。
&rdo;(程沧波《记孟真》载《谔谔之士》,王富仁
石兴泽编,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出版。
)或许,正是有了这诸多的风云际会和&ldo;同&rdo;与&ldo;不同&rdo;,才聚成了胡适与傅斯年、顾颉刚等师生的交往与友谊。
[33、37]《顾颉刚日记》,第二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出版。
分见1927年3月1日、1931年6月12日条。
[35]李济《傅孟真先生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载《感旧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第三章通往历史隧道的深处
◎四巨头聚会
此时清华研究院五位导师中的王国维已跳湖自尽,梁启超的生命之灯即将熄灭,赵元任正张罗着出国讲学,李济的心思仍放在田野发掘和器物整理研究上,陈寅恪独木难撑,研究院已成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势。
傅斯年趁此机会,凭着自己非凡的人脉关系,迅速向陈寅恪、赵元任&ldo;二大&rdo;伸出了橄榄枝,对方很快作出回应,表示愿意接受傅的聘请,分别出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下设的历史组和语言组主任。
待搞定&ldo;二大&rdo;之后,像清华研究院成立之初,胡适没敢忽视王国维、梁启超这两座文化昆仑的存在一样,心中窃喜的傅斯年,同样没敢忽视另一位讲师衔的导师李济的存在。
尽管傅、李二人同庚,都是盛极一时的&ldo;海龟&rdo;,但李济毕竟是&ldo;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rdo;的世界上最伟大的&ldo;帝国&rdo;‐‐美利坚合众国哈佛大学的博士,且归国后开创了田野考古发掘的先河,声名日隆,为全国学界所瞩目。
鉴于这种现实的存在,继陈寅恪、赵元任之后,傅斯年以极大的热情与真诚准备邀请李济加盟这一新生阵营。
恰在此时,两位学界巨子在1928年那个初冬里,于中山大学不期而遇了。
傅斯年告诉李济,在此之前,他在中大办了一个语言历史研究所,现在要在中央研究院办一个历史语言研究所,名称倒过来了。
原来聘请的基本都是本土学者,现在全部或大部分要改为&ldo;海龟&rdo;,且以欧美派为主,目前已聘请了陈寅恪与赵元任,希望李济能加盟入伙,出任史语所第三组‐‐考古组主任。
李济听罢,很是高兴,因为从事新式的专职田野考古一直是他的梦想与追求,现在有这样一个实现梦想的地方,当然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这种愉快,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正如李济所言:&ldo;我感觉陈寅恪和赵元任先生都已答应他参加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工作,分别主持历史组和语言组,现在要我来主持考古组,地位和他们平等,而我的年纪比较轻,这使我感觉到很大的荣幸。
在学术上,傅先生可以说是给我一个很好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