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魏晋风度,是对魏晋之际名士风度的称谓,亦称魏晋风流。
它作为门阀士族意识形态的人格表现,已成为魏晋时期的审美理想。
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据《世说新语》:“王子猷居山阴,逢夜雪,忽忆剡县戴安道,即时登舟造访,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答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他们研究“容止”
,提倡“雅量”
,喜怒哀乐不形于色。
《世说新语》载,顾雍集僚属下围棋,得儿死讯,他“以爪掐掌,血流沾褥”
,而神色不变。
谢安策划了淝水大捷,捷报传来,他下棋如故,并无喜色,待收棋入屋,因大喜至极,折断了木屐齿竟全然不觉。
另外,他们言词高妙,精神超俗,“托怀玄胜,远咏庄老”
,“以清谈为经济”
,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
进行历史地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魏晋风度”
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
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它与东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标志发展而来的价值观念一脉相通;而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又和“文学的自觉”
的美学潮流相辅相成。
在药、酒、姿容、玄谈的外在表象后面,蕴含着对自身价值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叹。
漂亮的形式(姿容飘逸)和内在的精神(智慧和忧伤)结合,成为魏晋风度的美学典型。
在哲学上,玄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家哲学的危机,魏晋玄学是东汉以来思想和社会历程的必然结果,确有一个过程。
东汉后期政治的腐败,使儒生们从对汉家煌煌大业的盲目崇拜中清醒过来,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怀疑。
从党锢之祸开始,到黄巾起义,到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再到曹魏司马氏争权,大开杀戒,在整整一百多年的腥风血雨中,人们进行了否定外界社会的过程,探索人生变幻无常的命运,执着爱恋短促的生命,寻求人生的欢乐。
反映到文学上毕竟要迟一步。
实际上,从东汉和帝时代开始,外戚和宦官相互屠戮,直至魏晋的大杀名士,社会上刃血横飞,而在观念意识领域内,则开始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人和发展,曹操的“尚通脱”
,“不忠不孝也不要紧”
,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地位,却使社会的思想观念的面貌有所改观。
从此时开始到唐五代,人们的思想并不为儒家思想所囿,就是这一解放运动的功劳。
而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相当的深远。
当然,在人格实践上,魏晋风度所及,也确实带来弊病:许多人赶时髦,心情并非嵇、阮似的沉重,却也学他们的放达。
正如鲁迅所指:“东晋以后,作假的人就很多,在街旁睡倒,说是‘散发’,以示阔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