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无声的结局
根据&ldo;工程&rdo;专题人员杨育彬等考古学家的划分,郑州商城的商前期文化分为四期,在四期之前,是被直接压在商城城墙下的属于二里头文化的洛达庙类型遗存。
各期的14c测年数据见下表:
1997年11月,夏商周断代工程&ldo;夏、商前期考古年代学研讨会&rdo;在河南省郑州和偃师召开。
会议期间,&ldo;工程&rdo;研究人员仇士华、殷玮璋,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员询问有没有现成的可供14c测年的木炭标本。
河南方面的考古人员回答说,在仓库里保存着一根完好的井框圆木可以测试。
这根后来编号为t1j3的圆木,属于郑州商城二里岗上层一期的遗物,当仇士华、殷玮璋见到时,只见这根圆木不但保存完好,更可喜的是木头的外皮还保留如初。
于是,仇士华就从这根圆木的最外轮开始,每隔几轮向里取一个样品,直至成为一个系列,带回北京进行14c测年。
结果得出圆木最外轮的年代为公元前1408‐前1392年,这个数据应是该井的建造年代。
若以这个数据和所测的二里岗上层一期其他的样品对比,发现其年代基本相合,从另一个测面证明了郑州商城14c测年范围的正确性。
从14c测年数据可以看出,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基本相同,都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
有了这样一个科学的数据,关于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到底谁早谁晚的争论,在持续了十几年之后,总算宣布暂告一个段落了。
只是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到底谁有资格充当夏商分界界标的问题依然没有达成共识。
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进展,&ldo;工程&rdo;专家组根据两座都城的性质和14c测年数据,在《1996‐1999年&ldo;工程&rdo;阶段性成果报告简稿》(征求意见稿)中,作了&ldo;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基本同时并存,其始建年代都是夏商分界的界标&rdo;的结论。
对这个结论,在1999年9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史学会、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科技史学会与夏商周断代工程办公室联合召开的&ldo;工程&rdo;阶段性成果学术报告会的讨论中,部分与会学者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曾长期主持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后又主持偃师商城发掘的考古学家赵芝荃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ldo;《简稿》把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都作为夏商的分界是不妥当的,不能因为在郑亳说和西亳说两者之间难以做出取舍,就把这两座商城都作为夏商分界的界标。
从二里头、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出土器物来看,偃师商城应该早于郑州商城,因此,偃师商城才是夏商分界的界标。
&rdo;这个意见得到了部分与会学者的赞同。
由赵芝荃等人的意见又引发出与会者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座城同时作为界标不大可能,因为这两座城显然不会是同一年兴建的,总会有先有后,在哪个城先建、哪个城后建的问题上,还是尽量说清楚,确定一座城作界标为好。
到底选哪一座,这要看它们各自具备的条件而定。
另一种观点认为&ldo;界标&rdo;这个词的概念应该界定一下,如界标的标准和条件是什么?什么样的遗迹或遗存才可以作为界标?这些问题都应该首先说明。
因为界标给人的印象就是‐‐这个地方就是一个标尺,定了一个上下限,这个城哪一年建成就应该是商灭夏的年代了。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商灭夏以后并不是马上去建这座城,而且很快就建成了,它有个相当的过程。
界标充其量只是说跟商汤灭夏的时间比较近而已。
尽管接近,但毕竟还要差几十年。
所以简单地用&ldo;界标&rdo;两个字,容易混淆概念。
第五章商代早期文明(5)
除以上两种观点外,山东考古学家张学海认为,诸如郑州二里岗下层这样的概念,应该看成是考古学文化的界标,而相关历史事件的界标最好是以某一墓葬或其他某一具体的遗迹为界标比较合适。
对于&ldo;界标&rdo;这一概念的解释,&ldo;工程&rdo;首席科学家仇士华认为,《简稿》中之所以这样称,是表示一个时间段。
他认为这个时间段是可行的,只是&ldo;界标&rdo;这个词需要重新斟酌,如果不合适,那就不要再用,以免引起概念上的混淆。
会议之后,&ldo;工程&rdo;专家组根据学者们提出的意见,将&ldo;界标&rdo;之说弃之不用,并将前面提到的一句话改成&ldo;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是已知最早的商代都邑规模的遗址,其始建年代应最接近夏商更替之年&rdo;。
‐‐经过了这一番车轮大战式的折腾,关于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ldo;界标&rdo;之争,最后以抹掉&ldo;界标&rdo;二字划上了句号。
呜呼!
继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之后,按照考古学文化序列排比,便是小双桥和花园庄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遗址。
据郑州考古工作站发表的简报说,小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约20公里的石佛乡小双桥村和于庄村之间,坐落在一片比周围略高的平坦台地之上,海拔高度105米左右。
北依索须河,遗址北部地势较高,向东、南渐趋低平,为平缓的冲积平原,遗址南部有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引黄入郑渠从西向东穿过。
土壤以褐色黏土、潮土为主,附近有索须河等水系。
从考古人员掌握的资料看,该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4)0米,面积15万平方米。
文化层堆积厚度在0.50‐2.0米之间。
郑州考古工作站的宋国定等考古人员,于1990年元月开始对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之后又对重点地区进行了多次钻探和发掘,发现该遗址总面积达144万多平方米,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祭祀坑和青铜冶铸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