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公开课与大课很好蹭,只要你坐在那里不捣乱,没人管你是谁。
有些热门的公开课需要提前占座,而绝大多数大课根本不需要占座,教室里总有空位置,因为总有人逃课,就算全来了也不可能座满。
这是大学里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平时上课教室里总坐不满,考前上自习却很难找地方。
只有小课听上去似乎很不好蹭,其实也没麻烦,教室里肯定有空位,而且经常是第一排正中央面对着老师的位置——同学们都不愿坐的那么靠前显眼,你进去,坐在那里听课就行。
就算讲台上的老师知道你不是这个班的学生,而是特意跑到这里来听他讲课的,一般也不会赶你出去,甚至心里面还会暗暗高兴。
当老师的谁不愿意冲着自己来听讲的学生越多越好呢?越是知名高校的知名老师,越会这样,这也是知识分子一个普遍的特点。
假如这个班有好管闲事的学生走过来提醒你:“同学,我们班要上课,你别在这里上自习。”
此时只需厚着脸皮,面带微笑的答一句:“我不是上自习的,很喜欢xx老师讲的这门课,特意来听,如果没有空位我就走,有空位的话就坐着听听。”
这种情况下没人会赶你走,学生又不是政教处的行政官员。
北大这么多专业这么多课程,怎么选择呢?游方首选考古文博学院的课程,第一个要找的讲课老师就是姐夫池木铎的导师吴屏东。
早在民国时期的燕京大学就设立了考古研究室,解放后的北京大学在历史系设立了考古专业,1983年考古专业从历史系中独立出来单独设立了考古系,1998年北京大学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办学,考古系又扩建为考古文博院,2002年改名为考古文博学院。
该学院在北京大学算是规模很小,只有两个系:考古系与文化遗产系,共设四个本科专业: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文物建筑。
其实它每年只招一个班的本科生,总共三十名。
这么一个学院为何招生这么少,因为它还要承担其它院系相关的专业教学任务,以及更多的考古及科研课题。
吴屏东今年六十出头,是博士生导师,主要任务是带研究生与做课题,一般很少给本科新生上课。
但是游方很幸运,在北大的课程表里查到了吴老讲的两门课,一门是给建筑系与历史系二年级学生开的混合大课,科目是《中国古代营造法式》,另一门是给考古文博学院的本科三年级开设的专业小课《中国古代建筑与葬制》。
这两门课是游方一定要蹭的,至于其它时间,就跟着考古文博学院一年级本科新生一起混了,不必将所有的课程都蹭下来,只要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基础课就行。
第十九章一命二运三风水四修阴德五读书
吴老开设的跨专业混合大课属于辅修科目,历史系与建筑系的同学们都戏称为“风水课”
,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以及各种法式都与风水学有必然的联系,讲课的时候根本绕不开,吴老在课堂上引用了很多现代环境学理论去解构,让游方增长了不少见识。
游方所听的第一节课是在历史系教学楼的阶梯大教室里,他早早就夹着包拿着坐垫占好了位置,等到同学们三三俩俩来的差不多了,把教室坐满了一大半,吴屏东夹着讲义上了台,习惯性的扫视一圈,视线却在近处停留愣了片刻。
游方也抬头想仔细观瞧吴屏东的面相,四目相投两人都有些诧异,原来台上站的竟是游方在潘家园见过的、那位很有学者风度的长者!
教室这么大有这么多学生,吴屏东偏偏也看清楚游方了,没法看不见,游方就坐在第一排正中央的位置,正对着吴屏东所在的讲台。
吴屏东竟然认出他来了,笑了笑微微一点头算是打了招呼,然后开始讲课。
同样一门课,不同的人讲效果不同,听众的感受也可能大不一样。
就和写小说往往有个开场白或序言类似,从头讲一门课程,老师一般都要讲一段引子以吸引同学们的兴趣,这段引子往往课本里没有,都是个人风格的发挥。
在坐了二百多人的大教室里,吴屏东的开场白竟然是民间流传的一些老话:“一命二运三风水,四修阴德五读书。”
他没有介绍古代民间的那些迷信说法,而是解释这句话在不同的年代都有什么共同的、有价值的道理——
所谓“一命”
,可以理解为出身,这是一个人无法自我选择的。
虽然现代人文精神讲究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但事实上人们的确生而不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客观条件。
你可以去抱怨但无法改变既成的事实,就像一个想发财的人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何不是亿万富翁,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每一个人自从拥有自我意识,能够从主体的角度观察外界客体进行思考之后,人生第一个哲学命题就是:“我为何要来?”
而它没有答案,会引出另一个命题:“我将在这世上怎样去做?”
只有解决了这两个命题,才知道怎样去修行,才能理解孔子所说“知天命”
的状态,才能行而上之,达到“人生而有贫富,但贵贱在于心”
的生活境界。
所谓“二运”
,可以理解为际遇,这也是一个人很难自我扭转的,但可以选择以怎样一种方式去面对与融合。
比如我们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先秦、唐宋、民国、还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哪些人,会与我发生什么关系,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大事对我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