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
1据阳翰笙:《第三厅‐‐国统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战斗堡垒(五)》,《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4期。
一九四○年十月文化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仍分城乡两地办公,本部设在重庆市内通远门外天官府街七号,乡间地点是赖家桥全家院子。
郭沫若为主任委员,阳翰笙、谢仁钊为副主任委员,周恩来为指导委员,专任委员有沈雁冰、沈致远、杜国庠、田寿昌、洪深、翦伯赞、胡风等,兼任委员有舒舍予、陶行知、邓初民、侯外庐、王昆仑等,原第三厅约有四五十人也大都被沫若请了回来。
文化工作委员会下设三个组:第一组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第二组从事文艺研究,第三组从事敌情研究。
为了造声势,以显示进步文化界的力量,沫若等人与恩来商量,并征得张治中同意,于十二月七日假座纯阳洞中国电影制片厂所属抗建堂,以政治部名义举行了招待晚会,向文化界、新闻界正式宣布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成立。
那天有四百余人应邀出席,&ldo;宾主相洽,极一时之盛&rdo;。
会上,张治中、孙科、沈钧儒等相继发表演说,&ldo;盛称笔杆之功&rdo;。
沫若则接过话头,最后在致词中说:&ldo;抗战本身即为文化运动之发展,我文化界同人抗战以来,精诚团结,以发挥其无比力量,今后更盼加强团结,笔杆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文化工作委员会更望能与大众合作,并请多多帮助,本人愿全力追随。
&rdo;1席间,田寿昌、舒舍予、洪深、马彦祥等人先后登台表演,救亡歌曲、川江号子、京韵大鼓、京剧清唱、诗歌朗诵不绝于耳。
两周后沫若&ldo;犹有余兴&rdo;,他把写在两张宣纸上的签名单拿出来,请人裱成一横轴,然后补题七律一首:
四百余宾聚一堂,水银灯炷竞辉煌。
慰劳血战三杯酒,鼓舞心头万烛光!
笔剑无分同敌忾,肝胆相对共筹量。
醉余豪兴传歌曲,声浪如涛日绕梁!2
--------
1见1940年12月8日《新华日报》报道。
2手迹见《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
这幅签名轴,后来一直挂在天官府七号楼下中厅里,象征着团结和进步,激励文工会全体人员同仇敌忾,&ldo;相期永不磨&rdo;。
文化工作委员会可以说是第三厅的继续,不过它已不能象三厅那样以国家机关的名义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国民党当局明文规定&ldo;只能做研究工作,不然从事对外政治活动&rdo;。
就这样让他们捆住手脚吗?不!沫若领导大家,一方面利用其政治部所属团体这一合法地位,积极开展有利于抗战的工作;另一方面跳出这个圈子,以个人身份参加广泛的社会活动。
文工会经常举办文艺讲座、文化讲座、国际问题讲座、国际问题座谈会和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如请老舍讲小说,请冯玉祥讲《三国演义》,请张志让、邓初民、王昆仑、邹韬奋、沈钧儒、张友渔、章汉夫等人讲《欧战给予我们的教训》、《轴心国春季攻势的展望》和《四年来国际形势的演变与我抗战》,每次差不多都是沫若亲自主持。
这样以学术活动的方式广泛联系群众,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推动了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当希特勒军队进逼莫斯科的时候,国民党御用文人龚德柏受其主子指使,公然散布&ldo;苏联必败&rdo;的论调,为蒋介石进一步卖国投降张目。
郭沫若与阳翰笙等人决定给予迎头痛击。
便借中苏文化协会举行苏德战争座谈会,在请对军事问题素有研究的屈武来主讲的同时,把龚德柏以及其他主张&ldo;苏联必败&rdo;的人也请来发言。
会上,屈武画了一幅军事形势图,从苏德双方力量消长的情况和战争的趋向,论证了德国必败。
龚德柏等人固执己见,仍然叫嚷莫斯科必将被德军攻克,甚至料定日本必然要在某年某月某日出兵进攻西伯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