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十年前事今犹昨,携手相期赴首阳。
此夕重逢如梦寐,那堪国破又家亡。
题罢,他怕自己的用意太露,便握着武田泰淳的手反复说:&ldo;我永远在日本住下去。
&rdo;出门时还高呼:&ldo;大日本帝国万岁!&rdo;1
--------
1两次赴宴的情况系据增田涉等人的回忆以及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年谱》,转引自吕元明:《郭沫若在日本》,见1983年《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7辑。
一个月后,达夫又回国了。
这一对&ldo;孤竹君之二子&rdo;哟,&ldo;叔齐&rdo;西去,&ldo;伯夷&rdo;仍留东国。
此番携手相期何处聚?但愿不久春申江畔重相会。
郭沫若传--第九章&ldo;又当投笔请缨时&rdo;
第九章&ldo;又当投笔请缨时&rdo;
二十五
日本早已于一九三二年进入军人专政的时代,这以后内阁频频更换,日益成为军部的傀儡,他们疯狂地发动和扩大侵华战争,梦想重演&ldo;蒙古人马蹄到处无青草&rdo;的惨剧,因而正直、反战的政治家不断遭到杀害。
沫若十分敬佩老政治家西园寺公望(1849‐1940)和尾崎行雄,尤其感激尾崎敢于在一九三七年的内阁会议上仗义执言。
这年的四、五月间,日本的一部分基督教徒特在东京日比谷设宴慰问尾崎,沫若亦应邀出席作陪。
席间,他请求尾崎谈谈对中日战争的预测,得到的回答是:战争难免,日本的政治家已经对军部无可奈何,只有让他们去碰一次崖,然后才有可能觉悟。
这话句句说到了沫若的心里,他相信中国这座&ldo;崖&rdo;如同铜墙铁壁,而今四万万同胞正在用自己的血肉建筑新的长城,他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参加筑城的行列。
眼看战争的确不可避免,沫若更加心急如焚。
为了推进抗日,当他听说丰禾子迫于日方刑士的滋扰已决定回国去广西,便托她捎了一封信,请颇受桂系军阀重视的她的父亲转交白崇禧(1893‐1966),以敦促蒋、桂合作一致攘外。
不久,这封信顺利地送到了收信人的手中,这是&ldo;四&iddot;一二&rdo;政变前后曾一度受命逮捕郭沫若的白崇禧,所万万料想不到的一桩奇事。
1
--------
1据凤子:《雨中千叶》,1981年8月16日《光明日报》。
五月下旬,沫若接连收到郁达夫于十八日同时发出的两封来信,一为航空,一为平邮,说明有急事通知。
原来达夫为沫若回国的事长期奔走已见效,他在信中说:&ldo;今晨因接南京来电,嘱我致书,谓委员长有所借重,乞速归&rdo;;&ldo;此信到日,想南京必已直接对兄有所表示,万望即日整装,先行回国一走,临行之前,并乞电示,我当去沪候你&rdo;。
至于南京方面怎么会召沫若回国的,达夫只约略提了一下,说&ldo;此事之与有力者,为敝东陈公洽主席,及宣传部长邵力子先生,何廉处长,钱大钧主任,他们均系为进言者&rdo;。
沫若一时当然无法知道其中的奥妙,后来他才弄清楚:由于他在甲骨、金文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引起了西园寺公望的注意,这位颇有名望的日本政界元老认为,一个四十岁上下的人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太不容易了。
日本报纸早就把这个消息当作新闻报道出来,国民党也乘机予以大肆宣传,而且不惜添油加酱。
一九三四年上海《社会新闻》第七卷第四期就曾刊出《郭沫若受知西园寺》一文,称西园寺十分赞赏《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及有关古文字学研究著作,特在别墅亲自设宴招待郭沫若。
他们这样做,无非想证明郭沫若已投靠西园寺公望当了汉奸。
看看社会上没有多大反响,不久这件事也就无人再提。
时至一九三七年,国民党中的亲日派张群、何应钦等人妄图与日本相勾结,便又想起郭沫若与西园寺公望的关系可以利用,因而他们就请求蒋介石取消对郭沫若的通缉令,让他回国再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