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在此前后,有人曾将鲁迅比作中国的高尔基,也有人将郭沫若比作中国的高尔基,沫若认为这大可不必,各国有各国的情况,难道中国的作家不跟外国的名家相比较就不足以显出自己的身价?如果一定要比,&ldo;中国的高尔基&rdo;这一称号只有鲁迅才配。
对于鲁迅的伟大,郭沫若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他清楚地记得这次来日本不久,曾与创造社、太阳社围攻鲁迅的声浪相呼应,用笔名杜荃发表了《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骂鲁迅&ldo;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rdo;,&ldo;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rdo;,&ldo;是一位不得志的fasacist(法西斯蒂)&rdo;。
当时可谓竭尽了挖苦嘲骂之能事,觉得唯有这样才痛快,可事后却深感内疚、羞愧,甚至不愿向朋友提起他曾写过这篇文章。
他知道历史上的这一笔是涂抹不了的,怎样弥补自己的罪过呢?只有借一切机会来作一些自我批评。
他坦率地承认过去对鲁迅激烈的抨击是旧式&ldo;文人相轻&rdo;的封建遗习在作怪,诚恳地向鲁迅表示:
我们现在都同达到了一个阶段,同立在了一个立场。
我们的眼中不再有甚么创造社,我们的眼中不再有甚么语丝派,我们的眼中更没有甚么钉子……以往的流水账我们把它打消了吧。
1
--------
1《文艺论集续集&iddot;&ldo;眼中钉&rdo;》
一九三○年初,由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上海正在酝酿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阿英曾就此事写信向沫若征求过意见,沫若即回信表示支持。
三月二日,由鲁迅与郭沫若、沈雁冰、冯雪峰、沈端先、钱杏邨、蒋光慈、冯乃超、田寿昌、李初梨等五十余人联名发起组织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正式在上海宣布成立,沫若无法直接参加成立大会,他在心里遥祝多年来四分五裂的左翼文坛,从此开创了大联合的新局面。
作为&ldo;左联&rdo;的一个忠诚的盟员,他特地献给新团体一份礼物,即自己的译著《少年维特之烦恼》,将该书版税用作联盟的基金。
不到半年时间,北平、东京等地都成立了&ldo;左联&rdo;支部,同时在上海还组成了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
沫若为文化界出现的新形势感到振奋,他想找个安身立命之处,好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尽心尽力。
好在一九二八年五月成仿吾赴欧洲路经东京时,为帮助沫若全家的生活,曾留下一千元。
一九三○年九月,沫若和安娜就用这笔钱在千叶县国分村须和田弁才天买下了二六七番,从此定居在这里。
1这是一幢坐北向南的曲尺形平房,有五、六间屋子可供使用,书斋、客厅、茶室、厨房和孩子们的起居室都全了。
屋前的凉棚上爬着朱藤,凉棚外有一块空地,既是花圃又可当菜园,闲不住的安娜带着孩子们在这里种了许多花木:蔷薇花旁边长着紫苏,大莲花下面结着朝天椒,蘘荷花和番茄互为邻里,正中的一簇牡丹周围种着牛蒡和蒟蒻。
沫若全家特别喜爱牛蒡和蒟蒻,因为它们除了可供观赏之外,前者还长有肉质根,后者是块茎,都可食用,能攻毒、消肿、散风热。
2看着妻子儿女们的劳动成果,沫若常为之动心,他不愿做闲士惰夫,便于读书写作之余,也在园内亲手栽种了大山朴(广东玉兰)和银杏各一株。
特别是这株大山朴,是他在庙会上花了一元五角钱买来的,他更为珍惜。
此外,他还种了许多鹦哥红,花开时满园一片红色。
一位日本朋友见了十分喜欢,沫若诙谐地告诉他:因为不能在中国革命,只好在这里种上这些红花,以寄托自己的理想。
后来那位朋友也在自家的园子里种上了这种花,沫若笑嘻嘻地对他说:&ldo;呵,你也革命了!&rdo;3
--------
1据朱长滨:《安娜老人谈郭沫若、成仿吾》,《老人天地》1985年第3期。
21982年11月16日承蒙郭和夫面告笔者:&ldo;父亲、母亲最喜欢吃牛蒡、蒟蒻,我们小孩子也很喜欢吃。
&rdo;
3辛文芷:《泰山木和诗碑‐‐访郭沫若的日本故居和故友》,1978年7月5日香港《大公报》。
新居的环境堪称地利人和,这里的邻舍对佐藤家非常友好。
为图孩子们出入方便,邻人特地把两家中间隔着的篱栅锯开了一个通道。
出门不远有一条公路,对面松林覆盖的浅山是附近村里人的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