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第19章

--------

1郑伯奇:《二十年代的一面》,1942年3月《文坛》。

当《创造周报》风行全国的时候,创造社的声誉也更加昭彰,不少人想和他们合作。

七月中旬,在一次宴会上,《中华新报》主笔张季鸾(1888‐1941)当面向郭沫若约请创造社同人代编副刊。

经沫若与仿吾、达夫磋商的结果,决定接受邀约,沫若提议取《创造日》为刊名,同时还亲自设计了刊头,撰写了卷头语。

当月二十一日,被沫若喻为&ldo;在荒漠中生出的一株小花&rdo;的《创造日》,就已经崭露头角,吸引了许多不知名的作者来一同培育和爱护。

《创造日》与季刊、周报并驾齐驱,大家忙上加忙,沫若虽不担任主编,但需时时兼顾。

三个刊物都少不了他的文章,周报几乎每期都在等着连载他翻译的德国尼采的著作《查拉图司屈那》(今通译《扎拉图斯拉如是说》),日刊也期待他不断提供小诗和短文,总之,他这个多面手为&ldo;创世工程&rdo;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实,创造社的声名从一开始就是与郭沫若联系在一起的,而今身为创造社巨子、著名新诗人的他,外界邀约赴宴会、作报告、写文章更是应接不暇。

他曾先后前往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上海大学和中华学艺社年会演讲,题为《生活的艺术化》、《印象与表现》、《文艺之社会的使命》等。

他在为中华全国艺术协会起草的《宣言》中,呼吁一切爱和平、爱自由的青年艺术家赶快&ldo;觉醒&rdo;,将艺术的熏陶&ldo;普及于人寰&rdo;。

这时他所说的&ldo;艺术运动&rdo;,是富有革命意味的。

在为日本大阪《朝日新闻》所写的《我们的文学新运动》一文中,他高呼&ldo;反抗资本主义的毒龙&rdo;,宣称&ldo;我们的运动要在文学之中爆发出无产阶级的精神,精赤裸裸的人性&rdo;。

然而沫若知道,王母的蟠桃不是一日结得成,罗马的城堡绝非一人筑得就,创造社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更多朋友的支持和赞助。

他欣喜《创造日》和《创造周报》上出现了许多新人的名字,敬隐渔、周全平、叶灵凤、淦女士(即冯沅君)、倪贻德、严良才、白采、邓均吾、柯仲平等有才气的作家,都是在这期间初露锋芒的,他们为创造社增添了有生力量。

这时候,有将近三十个成员在同心同德地进行奋斗,有三个刊物权当阵地,有广大青年作为后盾,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广,可以说是前期创造社的全盛时期。

在举家归国以后的日子里,沫若如此痴心地把自己的情爱奉献给文艺女神,以唤醒世人病了的良心为职责,以致把十年来所学的医学早抛到太平洋里,他的那副听诊筒因为经年不用,连橡皮管也襞塞得不通气息了。

不用说,朋友们约他在医务上共同开业,他都婉言谢绝;重庆红十字会医院派人来接,他也推诿不就。

说实话,他已无心于医学,根本不愿替人看病,除非至爱亲朋才是例外。

田寿昌住在哈同路民厚北里(今铜仁路慈厚北里)时,他的儿子海男患了病,曾登门求医。

这时寿昌虽因与仿吾等人牴牾而脱离了创造社,但与沫若仍时相往还。

沫若毫不迟疑地做了海男的主治医师。

他见海男病得不认识祖母,为诊断是肺炎抑或脑膜炎,便点燃一根火柴试验病人的眼球会不会动,结果未燃尽的火柴头掉在海男的鼻梁边,烧了一个小洞洞,寿昌便戏呼之为&ldo;郭沫若氏洞&rdo;。

1

相邻小说
中式民俗灵异直播  穿书后成了皇帝的情敌  见鬼少女[综漫]  [综漫]我被最强诅咒了  惊!生子文主角是直男  你撩我一下  博女与硕男的互撩时光  摔!这坑爹的游戏  死神不可欺  悍妇难为  原来我是帝都拆迁户[重生]  魔尊直播送元帅草原  重生八零:发家致富万元户  (美人为馅同人)[美人为馅]逃离精神病院  穿成A,女主在我怀里哭唧唧  等一颗糖[校园]  (七五同人)南侠觅颖之寻昭记  情深似浅  草包美人  菜刀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