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文化与气节
我在上面讲了中国文化的伦理道德的特点,以及由这个特点所决定的吸收印度文化的态度。
现在我想谈一谈与此基本相同而又稍有区别的一个问题:文化与气节。
气节也属于伦理道德范畴。
但是在世界各国伦理道德的学说和实践中,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强调气节。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讲气节的地方不胜枚举。
《孟子&iddot;滕文公下》也许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样的&ldo;大丈夫&rdo;是历代中国人民的理想人物,受到广泛的崇拜。
中国历来评骘人物,总是道德文章并提。
道德中就包含着气节,也许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分。
中国历史上有一些大学者、大书法家、大画家等等,在学问和艺术造诣方面无疑都是第一流的,但是,只因在气节方面有亏,连他们的学问和艺术都不值钱了,宋朝的蔡京和赵孟蓇,明朝的董其昌和阮大铖等等是典型的例子。
在外国,评骘人物,气节几乎一点作用都不起,审美观念中西也有差别,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讲过。
&ldo;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rdo;这样的伦理道德境界,西方人是难以理解的。
寅恪先生是非常重视气节的,他给予气节新的解释,赋予它新的涵义。
对于王静安先生之死,他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写道: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写到这里,已经牵涉到爱国主义问题。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在中国有极悠久的历史传统。
中国的知识分子,古代所谓&ldo;士&rdo;,一向有极强的参政意识。
&ldo;天下兴亡,匹夫有责&rdo;,就是这种意识的具体表现。
从孔子、孟子、墨子等等先秦诸子,无不以治天下为己任。
尽管他们的学说五花八门,但是他们的政治目的则是完全一致的。
连道家也不例外,否则也写不出《道德经》和《南华经》。
他们也是想以自己的学说来化天下的。
仔细分析起来,爱国主义可以分为两种:狭义的与广义的。
对敌国的爱国主义是狭义的,而在国内的爱国主义则是广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