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陶东风还引用了拉康的理论。
拉康认为语言结构和人的意识结构、人格结构之间有一种对应。
语言的操作相当于梦的操作。
语言的表层即能指的字面意义,仅是人的心理活动的表层,深层的所指则隐藏不见。
在表示的符号(能指)和被表示的意义(所指)之间,其关系仅仅是一种暗示,甚至毫无关系。
被表示的东西总是作为&ldo;言外之意&rdo;而不能直接把握。
审美经验非常接近无意识、隐梦、深层经验。
&ldo;言不尽意&rdo;的产生根源,即在于此。
陶东风引用的理论,粗略地说,就是这样。
我认为,这样的理论是能够解决言意关系所产生的矛盾问题的。
陶东风说:&ldo;普通的感官知觉是人类认知活动中的知觉,它满足于认识事物的不变的共同的特征,与此相对应的普通语言也就有了意义的相对稳定性、单一性和清晰性;而审美的知觉经验则是无限复杂和丰富的,语言无论如何是无法穷尽它的。
这一方面导致文学家为此而创造另一种情感语言或叫文学语言,另一方面导致文学语言中有&lso;言不尽意&rso;和&lso;言外之意&rso;的现象。
&rdo;再结合我在本文中讨论的做诗与参禅中所碰到的&ldo;言不尽意&rdo;的现象来看一看,做诗的审美经验十分复杂,有时候并不处在意识的层次上,而参禅则多半是在深层活动,近乎下意识或潜意识的活动。
只能用陶东风引用的新的学说,才能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事情不是已经很清楚了吗?
(二)一个印度理论
写到这里,我想顺便介绍一个印度理论。
以资对比。
印度古代有丰富的文艺理论宝库。
公元9世纪至10世纪是发展的全盛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新纪元,一个转折点。
9世纪出了一位欢增(nandhvardhana),名着叫《韵光》(dhvanyloka)。
10世纪出了一位新护(abhavagupta),名着叫《韵光注》和《舞论注》。
他继承和发展了欢增的理论。
这个理论的轮廓大体如下。
词汇有三重功能,能表达三重意义:
一、表示功能:表示义(字面义,本义);
二、指示功能:指示义(引申义,转义);
三、暗示功能:暗示义(领会义)。
这三个系列又可以分为两大类:说出来的,包括一和二;没有说出来的,包括三。
在一和二也就是表示功能和指示功能耗尽了表达能力之后,暗示功能就发挥作用,这种暗示就是他们所谓的&ldo;韵&rdo;。
这种暗示功能有赖于读者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