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
我现在站在适之先生墓前,鞠躬之后,悲从中来,心内思潮汹涌,如惊涛骇浪,眼泪自然流出。
杜甫有诗:&ldo;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rdo;我现在是&ldo;焉知五十载,躬亲扫陵墓&rdo;。
此时,我的心情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自己已经到望九之年,距离适之先生所呆的黄泉或者天堂乐园,只差几步之遥了。
回忆自己八十多年的坎坷又顺利的一生,真如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了。
积八十年之经验,我认为,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机遇。
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
别的人先不说了,只谈我自己。
关于才能一项,再自谦也不能说自己是白痴。
但是,自己并不是什么天才,这一点儿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
谈到勤奋,我自认还能差强人意,用不着有什么愧怍之感。
但是,我把重点放在第三项上:机遇。
如果我一生还能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话,主要是靠机遇。
机遇的内涵是十分复杂的,我只谈其中恩师一项。
韩愈说:&ldo;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rdo;根据老师这三项任务,老师对学生都是有恩的。
然而,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文把&ldo;恩&rdo;与&ldo;师&rdo;紧密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
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他民族所望尘莫及的。
我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机遇,就是我一生碰到了六位对我有教导之恩或者知遇之恩的恩师,我不一定都听过他们的课,但是,只读他们的书也是一种教导。
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读过陈寅恪先生所有的已经发表的著作,旁听过他的&ldo;佛经翻译文学&rdo;,从而种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种子。
在当了或滥竽了一年国文教员之后,由于一个天上掉下来的机遇,我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
正在我入学后的第二个学期,瓦尔德施密特先生调到哥廷根大学任印度学的讲座教授。
当我在教务处前看到他开基础梵文的通告时,我喜极欲狂。
&ldo;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rdo;难道这不是天赐的机遇吗?最初两个学期,选修梵文的只有我一个外国学生。
然而教授仍然照教不误,而且备课充分,讲解细致,威仪俨然,一丝不苟。
几乎是我一个学生垄断课堂,受益之大,自可想见。
二战爆发,瓦尔德施密特先生被征从军。
已经退休的原印度讲座教授西克,虽已年逾八旬毅然又走上讲台,教的依然是我一个中国学生。